“在批评某个人之前,你应该先穿上他们的鞋子走走,这样在你批评他们的时候,他们就离你很远了,而且你还穿走了他们的鞋子。”
杰克·汉迪说的这个笑话为什么会流传开来?那是因为这个笑话基于推理常识。看了前半段,我们会推测出一个结果,殊不知后半段急转直下给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。
这是一件复杂的事儿
博取笑声不是刻板教条的工序,而是一门巧妙而复杂的学问。任何专业喜剧演员都知道,一个笑话在今晚好笑,明晚就不一定了。很多公众人物都曾吃过误判的苦果。拿杰拉德·拉特纳来说,他曾拥有价值5亿英镑的珠宝生意,但在1991年时由于一个事与愿违的笑话损失了6.5亿英镑的财产。他为了博人一笑,说廉价雕花玻璃的雪莉酒瓶和有6块玻璃的银质托盘就是“狗屎”,还说他店里的耳环比虾肉三明治便宜,但这可能不会持续很久。
真正的幽默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情境,采取正确的语调,控制说话的节奏。有时候一字不说也能达到效果。经过25年的观察,我发现人们表现得更有参与感时会更搞笑。这就与米哈·伊森特米哈伊提出的“流畅”原则相一致——在当下我们要精神高度集中,积极参与,精神饱满。
笑与幽默
当然,笑与幽默并不总是相关联的。笑可以是紧张的(工作面试时),策略的(和你的CEO谈话时),或者假的(没听到对方的话以后的敷衍)。换句话说,笑为多种社交目的服务。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州立分校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罗伯特·R·普罗文认为笑在数百万年前就为人类说话做好了准备,逐步将话语功能植入到人类的大脑中。笑在每一种文化中表现一致,婴儿先学会笑再学会说话,都证明了笑是一种本能而普遍的机制。
普罗文和他的团队通过1200个笑声样本研究了笑声在语音流中的位置,发现它是有规律的。笑声往往出现在那些标点符号该出现的位置而不是打破短语结构。例如,一个人可能会说“你今晚又要出去吗?哈哈,”但很少会说“你今晚又……哈哈……要出去吗?”普罗文总结说笑声是“精心策划的神经反应,”意味着我们无意识地在习惯的地方发出笑声。
谁笑得最多?
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索菲·斯科特的研究发现笑声是“一个情感关系强度的指标”。她认为通过笑声来影射别人的情绪状态可以表明关系,加强联系。斯科特发现无论何时,笑得最多的那个人往往在说话而不是在倾听。如果明白一个笑会引起周围人的笑,这就说得通了。如果你不相信,可以去听听据说很沉闷的BBC时事节目。电台主持人夏洛特·格林在播放已知最早的被记录下来的人声时,一位同事低声说这听起来像一个在罐子里的蜜蜂,她忍不住咯咯地笑了起来。
听众们并没有为此抗议,反而反馈说格林的笑声让他们一整天都很开心。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时无刻不承担着精神压抑的风险,要记得笑是具有感染力的,是自由的,是完全有利于我们的情感关系的